【疫情減壓】中區達人帶路講掌故 探城皇街回味歲月樓情
發布時間: 2020/07/31 14:24
最後更新: 2020/07/31 18:15
香港的城市規劃往往冰冷無情,舊建築「話拆就拆」,但幸好坊間有不少有心人為舊區發聲,像2005年成立的中西區關注組,致力區內保育,最彪炳的功績就是當年成功將荷李活道舊警察宿舍剔出勾地表,成就了PMQ這古蹟活化。今次不妨跟這組織的創辦人羅雅寧(Katty)走入城皇街,由街的前世今生講起,如何演化為今天周末遊的文青小社區。
從城皇街到卅間街
城皇街寬長的石樓梯,配以樹影婆娑,隱然造就了其劇場般的「招牌地勢」。羅雅寧(Katty)自幼在中區成長,這條樓梯不知走了多少遍,
城皇街兩旁的社區,以前名為「卅間」,PMQ旁也還有間「卅間街坊盂蘭會」的社堂。據說這源自百多年前有地主在這裏興建一列三十間房屋,逐漸成為地名。其範圍應泛指士丹頓街、必列者士街、城皇街、鴨巴甸街等街道。
有趣的是,中區的街都是鬼佬名多,如堅道的Caine、士丹頓街的Staunton等,偏偏城皇街就具中國色彩,因開埠後這兒下邊確有間城隍廟,甚至比文武廟還要早,後來雖拆了仍因而得名。
二戰時,卅間受炮火轟炸,許多房屋倒塌,亦成為大量貧民聚居之地。戰後社區重建,在永利街、城皇街、華賢坊建了各式的小唐樓,呈現了現時的樓宇面貌,也與堅道這些殖民時期眾「大班」的洋式大宅相異 。
Katty最記得城皇街下邊的士丹頓街,「全街都是市集,擺滿小販檔,賣菜、雞檔、肉檔還有大牌檔,極為熱鬧,到了90年代才慢慢消失,變為Soho區及單楝豪宅。」
成立「中西區關注組」 為唐樓保育出力
Katty作為資深中區街坊,眼見市區重建局在此插手後,默默為社區帶來變化,
他們揀重建的舊區,有些業主租戶無奈接受收購賠償,部分唐樓就如此拆掉。後來我和街坊成立「中西區關注組」,努力爭取保留這些具歷史價值的唐樓,他們接納意見後才收手,譬如街頭這棟,曾是華僑日報創辦人的住所及員工宿舍,有弧型的露台,古諮會現評了它為二級歷史建築,得以保存再活化。
Katty另外指著城皇街17至19號的一幢唐樓,3層樓高備典雅的露台,50年代翠綠的鍛鐵窗架,配以水磨石的樓梯,一五一十訴說著昔日庶民的精緻生活。「這楝保存得最好,因業主的下一代堅持不賣給市建局,現租了給外國人。但不是全部唐樓都保留得咁好,像旁邊的永利街,之前因拍《歲月神偷》而大熱,後來市建局將多楝的地下租出作NGO office,不是開放給社區,又重新髹漆至全部一式一樣,失去了歷史原味。」
華賢坊西 停頓的歲月遺韻
但最教記者眼前一亮的,城皇街旁的華賢坊西這冷巷,一排的唐樓既沒活化,只是歲月靜好地默然「停留」,比城皇街的建築更raw更荒涼,Katty說以前這街有不少印刷廠,「都是不事雕琢的現代主義簡約建築,注重採光和通風,部分醜陋的鋁窗是後加的,最原本應是綠鐵窗甚至木窗。」
Katty帶記者續走下邊的PMQ︰今天這裏已是文青聚落,但二戰前這裏原是中央書院,其地基及護土牆猶在。
二戰後書院被毁,後來校舍原址清拆,50年代才建這警察宿舍,正因為這裏有兩層的歷史痕跡,我們中西區關注組嘗試改變其規劃,政府才允保留此建築,否則可能已被改建豪宅。這裏另有一座少年警訊會所的建築,以前這區的小朋友,常在此玩耍的。
雜貨士多 「軾Dongpohk」回到童年時
返回城皇街17-19號那幢唐樓,原來的鐵閘還刻上「遠榮洗染」的字款,現在則變為「軾Dongpohk」小食精品店。店主Vincent說是受人之託,將此店重新set up,「本來是雜貨店,後來我將家中的古玩收藏在此擺放,形成這街坊士多的小店。」
「軾Dongpohk」開業只有1個月左右,Vincent本身研究香港工業,家裏甚多舊物,店上的圖案轉動時鍾,童年時用過圈藤椅、汽水廣告牌、原子粒收音機等都是他的收藏,兼售零食汽水,「這裏也寄售各式本地手作製品,如香港製的茶味雪糕、果乾,以及首飾和瓷器等,製瓷器的藝術家Espella,她的出品連香港米芝蓮餐廳也使用。」
Vincent說開設「軾Dongpohk」的原因,是想跟街坊和客人有一點互動,「在此吃杯雪糕,聊聊天,這樓梯周末偶爾還有放映會或音樂會,氣氛不錯的。」
軾Dongpohk
地址︰城皇街17號
營業時間︰逢周五至日,1230pm至630pm
撰文︰馮柏偉